青岛港成功营救重伤外籍船员 110分钟高效行动彰显海上生命通道
发布时间:2025-10-11 10:23

10月6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内锚地海域上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一艘名为“原城”轮的集装箱船上,一名外籍船员在作业时被车床重创,头部、胸部及手臂多处开放性损伤,生命危在旦夕。青岛港轮驳公司“亚洲十一号”轮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仅用110分钟便完成从接警到伤员送医的全流程救援,再次刷新海上应急响应速度。

突发险情:外籍船员重伤告急

当日15时20分,青岛港调度中心接到紧急求救:“原城”轮上一名菲律宾籍船员在操作车床时,被飞溅的机械部件击中,导致颅脑外伤、肋骨骨折及左臂开放性骨折,鲜血浸透工装,意识逐渐模糊。由于船舶位于锚地,距岸较远,且伤情严重,常规救援手段难以快速抵达,情况万分危急。

分秒必争:多部门联动筑起“生命线”

15时25分,青岛港轮驳公司“亚洲十一号”轮接令后,立即启动一级应急预案:

  • 物资与人员准备:船员迅速加固甲板货物,清点急救设备、担架及保暖物资,确保航行安全;
  • 航路规划:船长与船舶代理、海事部门实时沟通,调整航向以最短路径靠近“原城”轮,同时协调岸基救护车提前抵达指定泊位;
  • 精准接驳:16时40分,“亚洲十一号”轮靠拢“原城”轮,通过舷梯将伤员转移至救生担架,全程避免二次伤害。

17时10分,伤员被安全转移至舱内,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止血、包扎及心电监护,并持续提供心理安抚。与此同时,岸基救护车已就位,通过绿色通道直抵最近医院。

技术赋能:智慧港口护航救援

此次救援中,青岛港数字化调度系统发挥关键作用:

  • 实时定位:通过AIS系统精准锁定“原城”轮位置,动态调整“亚洲十一号”轮航速;
  • 资源统筹:一键调度周边医疗、拖轮等应急资源,实现“船-岸-医”无缝对接;
  • 气象保障:提前获取海域风浪数据,选择最佳靠泊时机,确保接驳平稳。

社会反响:责任担当获多方点赞

“从接到求救到伤员入院,整个过程像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参与救援的船长李明(化名)表示。被救船员所属船务公司发来感谢信,称“中国港口的应急能力超出预期”。
青岛港集团负责人表示,此次救援是“平安港口”建设的生动实践,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极端天气、夜间等复杂场景下的应急预案,持续擦亮“亚洲最佳船员服务港”品牌。

专家点评:海上救援的“中国方案”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青岛港此次救援体现了三大优势:

  1. 机制完善:常态化应急演练使船员具备高度专业素养;
  2. 技术领先:智慧港口系统实现资源高效调配;
  3. 人文关怀:从保暖物资到心理疏导,全程体现“生命至上”理念。

据统计,2024年以来,青岛港已成功处置海上险情12起,救助伤病船员23人,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海上生命救援枢纽。

网站联系电话:0595-87898878 手机微信:18150596287
闽ICP备2022001715号-1
邮箱:1115657002@qq.com
Copyright © 2025 福建万洋海瑞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丨 船员管家找船网
万洋船员管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