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巴拿马城——在国际航运业欠薪问题频发的背景下,巴拿马海事局(AMP)近日宣布,2024年成功追回巴拿马籍船舶拖欠船员的薪资总额达850万美元,较2023年的559万美元激增52.7%。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巴拿马作为全球最大船旗国对海员权益的坚定承诺,更为国际航运治理提供了“巴拿马模式”的生动实践。
跨国协作:从投诉到追偿的全链条突破
据巴拿马海事局披露,2024年共处理海事劳工投诉312起,问询271件,成功协助368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船员解决欠薪、遣返等难题。其中,一艘巴拿马籍散货船因经营困难拖欠船员工资长达18个月,涉及金额超200万美元。AMP联合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ITF)、船东保赔协会及属地海事法院,通过“投诉受理—证据固定—法律威慑—资金监管”四步机制,迫使船东在30日内全额支付欠薪,并承担船员遣返费用。
“我们建立了与150个国家港口的联动网络,一旦发现欠薪船舶,立即启动国际海事组织(IMO)框架下的跨境协作。”AMP海员总局负责人表示。例如,在处理一艘被遗弃在印度尼西亚港口的巴拿马籍油轮时,AMP协调印尼海事部门扣押船舶资产,同时通过保赔协会垫付船员工资,最终实现“零延误”遣返。
制度创新:从“事后追偿”到“源头防控”
巴拿马海事局的突破性进展,源于其构建的“预防-执法-保障”三位一体体系:
- 动态监管:对注册船舶实施“一船一档”管理,要求船东每月提交工资支付凭证,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时核查资金流向。2024年,AMP对343艘船舶开展劳工合规检查,发现并整改欠薪隐患47处。
- 法律威慑:修订《巴拿马海事劳工公约实施细则》,将恶意欠薪纳入“严重失信名单”,涉事企业将面临吊销运营资质、最高500万美元罚款等处罚。2024年,已有3家船运公司因拒不支付工资被永久禁止注册巴拿马籍船舶。
- 应急基金:设立“海员权益保障专项基金”,由船东按吨位缴纳保证金,用于垫付极端情况下的欠薪及遣返费用。2024年,该基金累计支出120万美元,惠及217名船员。
全球影响:从区域实践到国际标准
巴拿马的行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ITF监察协调员史蒂夫·特罗兹代尔评价:“巴拿马证明了,通过政府、工会、企业的三方协同,完全能构建公平的航运劳动生态。”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船员遭遗弃事件达3133起,较2023年激增近两倍,而巴拿马籍船舶的欠薪投诉率同比下降23%,成为全球最安全的船旗国之一。
中国海事司法实践为巴拿马提供了重要借鉴。例如,上海海事法院曾通过司法拍卖扣押船舶的方式,为外籍船员追回被拖欠5年的工资;宁波海事法院创新引入外国保赔协会参与调解,成功化解跨国船舶碰撞赔偿纠纷。这些案例被纳入AMP培训教材,成为发展中国家海事治理的“中国方案”。
未来挑战:环保新规下的权益保卫战
尽管取得阶段性胜利,巴拿马海事局仍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海事组织(IMO)2025年实施的船舶燃料硫含量新规,导致全球船东运营成本激增。部分企业为削减开支,试图通过降低船员薪资、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转嫁压力。对此,AMP宣布启动“蓝色护航”专项行动,重点监管老旧船舶的劳工合规情况,并计划与欧盟、中国等主要航运体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全球欠薪船舶的“实时追踪”。
“海员的权益保障,是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巴拿马海事局局长胡安·卡洛斯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我们将继续推动《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全球落地,让每一名海员都能体面劳动、安全归家。”
结语
从850万美元欠薪的追回,到全球航运权益保护标准的重塑,巴拿马海事局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唯有以制度为盾、以科技为矛、以国际协作为网,才能筑起海员权益的“钢铁防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被追回的美元,都是对“人本航运”理念的生动诠释。